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,灵活就业的人越来越多,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数据,截至2023年年底,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2.5亿人,占了总就业人群的三分之一,部分人把灵活就业和混淆,我们今日就来区分这两者。
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理解,灵活用工,是传统人力资源服务产品的转型升级,是企业基于人力资源灵活配置而产生的一种需求,相对于企业固定用工而言,固定用工是指企业直接中长期雇佣员工,实现用工的稳定性。灵活用工是指企业通过采购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,实现用工的灵活性。
灵活就业,从原来的互联网行业、短视频直播平台、文娱行业,快速渗透到金融行业、房地产行业这些几乎以长期就业为主的行业之中。灵活就业人员一般指的是以个人身份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,其特征主要表现为灵活性强、自由度高、自主性强、选择空间大等。
灵活用工一词最早出现在《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》中。对于企业而言,用工形式的多元化衍生出灵活用工。对于就业人员而言,就业形式的多元化、灵活化,产生了灵活就业。而政府的有关文件更多地称这种现象为“企业用工灵活化”。
灵活就业主要针对的对象是个人,灵活就业是从个人角度出发灵活就业模式的选择较为多样化,自我价值的体现在于看企业的优劣,更多的是体现出一个人的就业形态和模式。
灵活用工主要针对的对象是企业,在灵活用工模式中企业不需要为员工缴纳社保及高额税费,可以使雇主将工资支出从固定的支出转化为可变成本。这种模式更为灵活,不需要付出额外费用,也不需要复杂的入离职流程,企业节省了成本,人才价值也可以充分发挥。
据国家统计局、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,2023 年灵活用工市场规模为 1.44 万亿元,相较于 2019年上升了 184.74%,预计 2024 年,我国灵活用工市场规模将突破 1.7万亿元。
为了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,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,2月23日,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发布了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》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规则公示指引》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服务指南》等三份新办法,贯彻落实中央要求的同时,旨在为企业用工提供指导和服务,更好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。加大了对个体经营、非全日制就业、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力度。
因此,大力促进灵活就业,拓展相关业务渠道,相当于直接推动了企业灵活用工的发展。灵活就业模式的增加也让企业灵活用工模式的选择更加的多样化。同时灵活就业相关限制的开放和规定的清晰,也会对企业灵活用工的合规带来更多的发展。
目前可提供政务服务外包、劳务外包、劳务派遣、人事外包、人才培训、新业态用工、残疾人就业安置等专业全风控保障的人力资源服务解决方案。咨询四川薪税保“在线客服QQ:860045838”或致电400-028-2820了解更多。